- 【转载】 对话慈善家古润金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就是教育
-
我的日志
对话慈善家古润金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就是教育
http://www.dsblog.net 2011-06-14 08:32:15
完美 (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古润金在黄花小学观看学生书画作品展。记者王宗宁摄
1、要捐建100所希望小学
记:宜昌夷陵区黄花乡完美希望小学是您捐建的第84所希望小学?
古:应该是第80多所希望小学,完美公司已经在全国捐建了84所希望小学,目前还有4、5所希望小学正在报批、报建。我们捐建的第一所希望小学是在革命圣地延安。我们的目标是捐建100所希望学校。六一儿童节到了,我认为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就是教育。中国地大人多,我们要帮更多贫困的孩子圆上学的梦,让更多的孩子能通过读书而改写人生。
记:这是第一次选择宜昌么?
古:我们与宜昌很有缘分。1997年,我们建完了延安希望小学后,在长阳渔峡口捐建了我们的第二所希望小学。之前,通过贵报牵线搭桥还给秭归周坪捐赠了一批化肥。
记:为什么这么热衷捐建学校?
古:我小时家里穷,没钱读书,从小学到中学都是在华侨资助的学校里免费学习。正是因为有那些爱心慈善人士的帮助,我才有了现在的成绩。可以说,是他们种了树,我才可以在大树下乘凉。现在,我有能力种树了,我希望能够多栽种一些树,让后人也可以乘凉。我是怀着感恩的心来做慈善的。
2、我只做了应该做的
记:有人认为,慈善是有钱人的事,您怎么看?
古:做慈善事业来说,首先应该有钱出钱,没钱的也可以出力。
记:中国有很多富豪,但并不是每一位富豪都热衷慈善。
古:刚来到大陆,做了一些慈善公益活动,但我发现身边很多的企业家有的比我有钱,但为什么他们不去做呢?我一度心里不平衡。
记:后来怎么调适的?什么信念让您把慈善活动坚持下来了,并越做越好,越做越大?
古:我后来想通了,做慈善事业是个人行为。我欣喜地发现,原来捐钱、做慈善事业是很快乐的,可以给社会回报。
记:我们注意到您获得过2008、2009年两届中华慈善奖等诸多荣誉,在这些荣誉中您最看重哪个?
古:对我来说,慈善人物、杰出华人都只是一些虚无的称谓,真正让我心灵震撼的,是那些希望小学孩子们寄来的书信和漫画,以及贫困地区老百姓捎来的手工鞋垫。每当拿出来看的时候,我就会想到他们幸福的笑脸,心里总会特别温暖。
3、每天用自己公司的产品
记:您的企业起名“完美”,请问您理解的完美是什么?
古: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东西,只有通过努力不断进步,不断追求才能做到更完美。要以完美为目标,要不断去学习、拼搏、改进,从点滴开始,从细微做起,通过每一个细小的进步和改进,努力实现趋向完美的目标。
记:今年曝光了双汇瘦肉精、染色馒头等恶性食品安全事件,您怎样看待这些食品安全问题?
古:我从小接受儒家思想教育,古训有言:“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对企业来说,更是如此,完美从成立第一天起,就把“诚信”看作企业生存立命之本,只有诚信才能获得消费者的青睐。
记:完美公司也是一家与食品有关的生产企业,你们是怎么做的?
古:我们先后通过了保健食品GMP认证等四项国际权威认证,我想还有一条检验产品是否安全的“硬标准”,那就是自己的员工自己有没有在使用自己的产品、对自己的产品有没有信心,完美公司在茶水间里为员工提供日常食用的完美保健食品,包括我在内的公司高管每天都在使用自己的产品。
4、施比受更有福
记:作为企业,追逐利润最大化是生存之本,而完美公司在产品质量和慈善事业上却有着很大的投入,难道这里面有什么秘密?
古:慈善无疆界,完美公司这样做,只希望起个带头作用,把财富播种到最需要的地方,用实际行动去构建和谐社会,共建和谐企业。
记:企业做公益,以增加企业的美誉度,有人把它叫做“公益营销”,其目的还是为了赚钱,您怎么看?
古:我很喜欢一个词“舍得”。你有所舍必有所得,舍的越多得的也越多,这是一种良性循环。做企业的,用赚回来的钱回报社会,帮助他人,人们会更容易认同你的事业、接受你的产品,让你赚更多的钱。我们期待所有住在茅草屋的孤寡老人都能搬进明亮宽敞的新房,所有学生能开开心心进学堂……赠人玫瑰,手留余香,施比受更有福。
5、中国慈善事业会越来越好
记:作为海外华人,您从回国创业就开始热心慈善公益事业,您怎么看这十几年来中国公益事业的发展?
古:十几年来,应该说,中国的慈善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有关捐赠的法规、制度等也在进一步完善,越来越多的企业和个人开始重视公益,特别在大灾难面前,大家都能做到风雨同舟,奉献爱心。但相比一些经济发达国家已经拥有很好的慈善文化和机制而言,中国的慈善事业还处于发展初期,还不是很成熟。
记:作为一名慈善家,您怎样评价您在中国的慈善努力?
古:作为华裔,我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把一些好的慈善公益经验带到中国。当然,中国非常大,人口也非常多,仅靠完美是远远不够的。完美公司的行为也仅仅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希望带动更多的人来参与慈善公益事业。
记:目前“高调行善”带来了很多争议,也引起了公众对慈善的反思,您对中国慈善的未来怎么看?
古:中国地域广阔、人口众多,涉及慈善的实际操作有诸多的难题。但放眼世界,无论哪个国家和地区,只要有政府、公众向善之心驱动,法律法规环境、公众慈善意识、慈善管理模式都会向更积极、更科学的方向发展。我相信,中国的公益慈善事业会越来越好。本报记者 方龄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