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诚
【微信号】:qq437542496
文章数量:121
点击人次:567230
- 【修订】 中国茶企如何改变“有品类而无品牌”的行业现状?
-
品牌运营
茶叶是中国企业最有希望建立全球品牌的品类,茶就是中国人自己的可乐。然而,小而分散、有品类而无品牌是国内茶企最突出的特征,市场容量巨大的中国茶业创建品牌的瓶颈何在?如何走出有品类而无品牌的行业困局?
茶是世界三大饮料之一,全世界有20多亿人热衷于茶饮。2006年以来,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产茶国,茶叶出口量多年来一直位列世界第三。然而,中国茶行业中却流传这样一句话:“中国7万茶企抵不过一个英国立顿。”如何打造一个强大的品牌,成为众多茶企的心头大事。
虽然拥有庞大的消费基础,但在中国茶叶是一个典型的“慢销”行业,茶叶的种类太多,每个种类都拥有庞大的子品类体系,大约有上千种茶叶,仅名茶就有200种左右。同时,各茶叶品牌多以产地和品类命名,造成了市场参与者众多,整个市场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
中国茶企从来都是“竖”着做:在杭州就做西湖龙井,在云南就做普洱,在安溪就做铁观音。每个品种、每个品牌,涵盖了百十元到上万元一斤的茶,消费者无法区分这些品牌代表的到底是高端还是低端,更不用说品牌内涵了。而反观“横”着做的立顿,不仅把各个品种当成口味,且只瞄准消费者方便、快捷、经济、卫生地喝茶的需求。可以说,立顿的成功在于突破“慢销”,全面打开了茶品的现代化通道。
中国茶企数量虽多,但多数都非常弱小,没有能够主导行业发展的企业。然而,随着武夷星、龙润茶通过借壳相继在香港上市后,天福茗茶也成功登陆港股,成为中国内地茶业第一支“首发新股”。另外,中国各地的茶叶企业最近纷纷引入外部资本,谋求上市。在资本的培育下,中国茶业能否出现大的企业打通快销渠道?能否突破中国茶业“有品类而无品牌”的现状?中国茶企如何打造强大的品牌?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对“定位之父”艾·里斯先生及其继承人劳拉·里斯女士进行了专访,以下是他们的主要观点:
《销售与市场》:立顿为什么能够成为全球茶企第一品牌?
艾·里斯:立顿是茶行业中的第一个品牌——可能并非市场上出现的第一个品牌,但却是第一个进入消费者心智的品牌。
在19世纪90年代早期,茶叶在美国的售价约为每磅50美分,而汤马斯·立顿(ThomasLipton)认为这个售价对工人阶级家庭来说还是太高。他坚信,自己可以种植并出售30美分一磅的茶叶,通过绕过中间商仍然获得丰厚的利润(最终他在印度买了一片茶园,给自己的零售商供茶)。
当时,茶叶都是包装之后,称好了重量,再卖给消费者。消费者无法识别茶叶是否新鲜,或者卖家有没有缺斤短两。立顿决定分一磅、半磅、四分之一磅的重量来包装出售茶叶。茶叶不但更新鲜,拿起来也更方便,可以用更灵巧、颜色更丰富的包装来出售。他甚至创造了这么一条广告语:“从茶园直接采摘泡入茶壶的好茶。
《销售与市场》:中国茶企如何改变“有品类而无品牌”的行业现状?
艾·里斯:答案很明显,就是要建立一个全国性的茶叶品牌。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要建立品牌,首先是思考品类。
在中国,绿茶的消费量相对较大。在中国做一个绿茶品牌,可能面临淹没在成百上千的品牌和现有的各种绿茶产品中的危险。也许推出一个红茶品牌更好一些(红茶是全球大多数国家最主要的茶类消费品),然后再尝试将中国的绿茶消费者转为红茶消费者。但不是围绕某个特定的产地建立一个红茶品牌,我们建议推出一个“混合型”的红茶品牌。也就是说,这个品牌包含了经由茶叶专家精心挑选的20或30种不同的红茶。
意大利的意利咖啡就是这么做的,我们恰好为这个品牌提供了多年的战略咨询,所以我们了解具体的情况。意利并没有销售多种不同的意大利浓缩咖啡豆,而是创造了由百分百源自13个不同国家的阿拉比卡咖啡豆混合而成的咖啡。这个单品混合再分成低度、中度、中深度和深度四种不同方式烘焙。意利咖啡成为全球最畅销的意式浓缩咖啡豆之一,去年的销售额达到3.43亿美元。
说到茶,价格是另一个重要的考虑要素。它的价格不该太低,而是要相对高价(意利咖啡是一个相对昂贵的品牌)。除非你有革命性的研发,否则,建立一个“低价”的品牌总是比建立“高价”品牌要难一些。
要建立一个高价的茶叶品牌,一个方法是选择高端饭店和酒店作为目标市场。在我们访问中国期间,我们非常惊讶地发现高端酒店里供应的都是立顿茶。对一个外国人来说,这毫无意义。因为尽管立顿是全球销量最大的茶,但它并非一个高端品牌。一旦某个中国茶品牌进入到高端饭店和酒店,这个品牌就更容易获得进入茶叶专卖店或食品商店的渠道。
《销售与市场》:面对成百上千的茶叶品类,中国茶企该如何定位,如何聚焦品类?
劳拉·里斯:在中国没有一个主导的茶企业或茶品牌,看起来似乎很正常,其实不然。几乎每个品类都是从几百个公司、没有主导品牌开始的。然而,随着时间推移,一些强大的品牌会冒出来,弱势的公司不是退出行业就是被拥有强大品牌的大公司收购。
拿美国的汽车行业来说。在早期,美国有数百家汽车企业和几千个品牌。随着福特和之后的通用汽车崭露头角,这个行业迅速巩固下来。如今,美国只有三家汽车生产商,其中之一(克莱斯勒)被意大利的菲亚特公司收购。
在中国的茶叶行业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吗?也许,但只有在一个茶企业成功地建立起一个强势的全国品牌之后才会发生。如果发生了,很多其他茶企业会采用类似的战略,那么,茶市场就会像其他大多数产品市场一样巩固下来。
(小贴士)对中国茶企而言,或许推出一个红茶品牌是更好的战略,不是围绕某个特定的产地建立一个红茶品牌,而是推出一个“混合型”的红茶品牌。
《销售与市场》:鉴于全球消费者对中国茶的认知,中国茶企能否“先国际后国内”地打造品牌?
劳拉·里斯:这是可能的做法,但要结合企业的实际。问题在于时机。
在国际市场上建立起一个举足轻重的品牌,中国茶企业要花上十几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但一旦建立起来,国内的茶企业就会注意到它的成功并试图在国内市场进行复制。
中国以茶闻名,早在4000多年以前就发明了茶。一个中国的茶品牌在全球市场上最好的战略就是“中国第一的茶品牌”。
为什么会有效?全球的消费者对中国与茶的认知联系就如同对美国和可乐、法国和香槟、德国和啤酒的认知联系。意大利以意大利面闻名,意大利第一的意面品牌是Barilla。数年前,Barilla以一个简单的战略进入了美国市场:“意大利的第一意面品牌”。如今,Barilla依然是美国市场上意面的第一品牌。
此外,因为我们十几年来一直为美国最大的茶叶品牌“茶叶共和国”提供战略咨询,因此,对美国茶叶市场比较了解:要进入美国这样的市场,中国企业有很多渠道上的障碍要克服。
对大多数中国的茶企业来说,最好的战略是,先从中国做起,然后再进入全球其他市场。
(小贴士)中国茶品牌在全球市场上最好的战略就是“中国第一的茶品牌”,而对大多数中国茶企来说,最好的战略是先从中国做起,然后再进入全球市场。
《销售与市场》:“上市”能帮助中国茶企成为强大品牌吗?
劳拉·里斯:在某些方面,会有帮助。举个例子,一个上市公司比没有上市的公司更容易制造公关。同时,上市公司可以通过出售股票或债券来融资建立品牌。但是也有负面影响。比如,上市公司必须披露其主导中国茶叶市场的战略,这可能会引发竞争对手开始它们自己的品牌建设活动。
总的来说,我们会建议公司在品牌建设活动被竞争对手注意到之前都不要上市。品牌都是缓慢起步的,要打造一个强大的品牌需要很长的时间。比如,红牛花了9年时间才突破1亿美元的销售额,微软花了10年时间才突破1亿美元销售额。
里斯伙伴(中国)营销战略咨询公司的本土化观点:
中国茶企创建茶叶品牌的三大瓶颈
多年以来,里斯先生不止一次地对我们强调:“茶叶是中国企业最有希望建立全球品牌的品类,茶就是中国人自己的可乐。”同时,他也提出疑问:“我不明白为何中国没有产生强大的茶品牌?”带着这样的疑问,在最近的几年里,我们与多家国内的茶叶企业进行了接触,我们逐渐发现,以下三个方面是中国茶叶企业创建品牌的瓶颈。
专家做茶的局限
中国的茶企,大多由“懂茶”的专家经营,最终的结果是:一方面,茶叶专家们喜欢复杂,根据时节、工艺、火候、原料的不同,生产各种各样不同风格、不同口味、不同价格档次的产品;另一方面,消费者面对各种各样的茶叶产品无所适从,无从下手。品牌最重要的作用就在于简化选择。比如,想要买高档白酒,就选择茅台,至于茅台的工艺如何传奇、口感特点如何,只有少数行业专家留意。专家做茶的结果,正是把消费者搞成了专家。
事实上,在我们接触的大部分茶企中,几乎所有的茶叶专家都对立顿的做茶方法不屑一顾。从产品层面来看立顿或许并非好茶,但在品牌层面立顿无疑是成功的。根据我们的观察,目前国内经营势头较好的品牌,恰恰大多是茶叶行业的“外行”所经营的企业,例如普洱茶中的大益。
在外行中,龙润则是另外一个极端。龙润的口号是“用做药的经验来做茶”,同时推出体验馆、茶饮店、瓶装饮料、泡腾片等数十种产品,这种做法显然无胜算可言。如果龙润真的用做药的经验来做茶,那么,它应该想想自己是如何把“排毒养颜胶囊”做成全国单品销量第一的。
要想吃鱼,就要学会像鱼一样思考,合理的做法应该是:思考品牌和战略,从消费者的角度,由茶叶专家来负责产品的研发与生产。
重品类而轻品牌的后果
中国茶叶企业的最大特征就是小而分散,7万多家茶叶企业,没有一家企业的市场份额超过1%,品牌知名度普遍较低。另一方面,由于时间的积累,一些历史名茶品类已经形成了较高的知名度,例如铁观音、龙井、碧螺春等。
这种落差导致茶叶企业普遍倾向于宣传品类,以品类吸引消费者,而弱化甚至忽视品牌的宣传。在每一个茶叶市场、茶叶店和茶叶包装上,最为突出的都是“大红袍”、“龙井”等品类名。如此做法,在短期可以吸引消费者、促成销售,但从长期来看,无疑会加大品类和品牌知名度之间的差距,形成恶性循环。
当其他普洱茶品牌还在宣传、炒作“正山”、“班章老树”等概念的时候,大益普洱几乎是国内最早有意识来凸显品牌的茶企,目前大益已经成为该品类的代表品牌,遥遥领先于其他普洱茶企业。
渠道模式的弊病
国内茶企大多采用专卖店模式起步,中高端品牌尤其如此,专卖店的做法似乎已成为行业共识和惯例。专卖店渠道模式的结果,就是带来产品线、产品品类的不断扩张,最终沦为渠道品牌。
以天福为例,天福以铁观音起步,由于采用专卖店模式,受专卖店单店赢利压力影响,不断扩张产品线和产品品类,除经营中高低档铁观音,还经营茶具、茶点、大红袍、普洱等各个品类,最后彻底成为渠道品牌。八马、华祥苑等品牌的路径也大多如此。
实际上,虽然茅台等白酒品牌也有专卖店,但茅台的专卖店并非其核心渠道,尤其在起步阶段。即使在今天,茅台的专卖店也更多起到宣传、展示、配合打假等功能。〔本文原载于《销售与市场》2012年第02期 里斯〕
«上一篇: 加多宝品牌运营案列分析(五)加多宝从“红”到“金”视觉锤切换 下一篇:老品牌新定位,静心口服液新战略传播开启互联网+大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