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连载:迎向太阳之旅 第三章 孝子(上)
-
我的日志
版权声明:
[@more@]
《迎向太阳之旅——陈得福的人生旅程和仙妮蕾德国际机构的传奇故事》由美国人罗伯特.A.亨利著作,本书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版权和使用权归仙妮蕾德国际机构所有。
此处连载的内容选自《迎向太阳之旅》一书的部分章节,首发在中国直销博客网(http://www.dsblog.net)。
转载时必须完整保留此版权声明的全部内容,否则仙妮蕾德国际机构有权追究转载人的法律责任。第三章 孝子(上)
在台湾、中国大陆以及很多亚洲文化中,接受良好教育被看作人生中的第一大事。绝大多数年轻人都出生寒微。教育是他们迈向成功必经之路。父母都严厉督责孩子要努力读书。在中国的教育制度下,愚钝平庸的被淘汰,唯有天资聪颖、发奋苦读的才有机会脱颖而出。父母大多是通过威吓、故意羞辱的激将法,或者像陈得福家这样,通过体罚来迫使孩子好好读书。
陈爸爸觉得管教孩子最佳的方法是“体罚”。当得福把成绩总是很差的报告表带回家时,陈爸爸就会拿出尺子,狠狠把儿子打一顿,希望他明白:考低分在陈家是不可接受的。得福很怕挨打。然而,他还是不求上进。在学校里,如果分数过了60分,就算及格了。60分以下自然就不及格。在就读小学的大部分时间里,得福常常考试不及格。读五年级时,在班上的73名学生中,得福的成绩是倒数第二。
如果父子俩在一起相处的时间更多一点的话,或许陈爸爸的“高压策略”会更奏效。但得福从来不记得有跟父亲一起散步、打棒球、踢足球或任何其它的亲密相处的经历。在50年代的台湾,人们关心的是如何活下去。家法就是要服从。养不教,父之过。
父子间实际上没有什么沟通。晚餐时,大多数家庭会全家围坐在餐桌旁,谈论一天的活动。而在陈家,孩子们吃饭时是不许说话的。只有饭后,他们才能开口说话。父亲唯一感兴趣的,就是儿子白天在学校的表现。儿子汇报完后,当夜,随之而来的总是一顿体罚。
得福在学校里挨苦还有其它原因。老师们薪水都很微薄。他们很多人靠在课余给学生做补习挣一点外快。父母额外多给老师一点钱后,孩子在学校就会受到特别待遇。陈爸爸没有余钱请补习老师。因此得福的老师也没心思在他和其他家境贫寒的学生身上花时间及照顾。
得福在家学习时,没什么会让他分心。家里没有电视机,没有收音机,没有报纸,也没有游戏或玩具分散他的注意力。然而,他依然常常做白日梦。梦想大洋彼岸的世界,能够成名致富。年小幼稚的得福意识不到,学业才是他实现人生梦想的敲门砖。
得福成绩不佳,其实人很聪明,他只是觉得很多科目和课本太枯燥了。他酷爱阅读,常常躲在图书馆或邻近的书店里读他觉得有趣的书。他最爱的主题,不是运动,也不是环球旅行,而是哲学和历史。与同龄的很多男孩相比,他确实怪得很。
上小学期间,得福最后一年过得很不错,那正是他读六年级的时候,终于有一位老师对他另眼相看,特别花时间照顾他。尽管陈家没有给他额外的家教报酬,在学校里,他还是对陈得福很好,常鼓励他好好学习。这种嘉许和勉励,对得福来说是前所未有的。他开始把时间花在课本上,并不是因为觉得它们有趣,而是因为他想得到一位关心他的老师的赞许。那一年,主要就是因为这位老师的鼓励,得福最终跃居全班前10名,并顺利通过一场高难度的初中入学考试,考入嘉义最好的初中——对于一名平常成绩很差的学生,这可是难于登天啊。
儿子有了深造的机会,陈爸爸显得很高兴。三天两头的责打停止了。不过,第二年,又回到了老样子。新老师对得福很淡漠,得福又故态复萌了。课本丢在一边。一头扑进了中国七千年来的文史哲书堆里。
小时候的得福,瘦弱不堪。邻居惯于欺凌弱小的顽童们,都戏谑地叫他“豆腐”。他成了他们武力侵犯和恶作剧的目标。他经常在上下学的路上,被顶撞、推搡和凌辱,是粗野放肆的取笑和嘲骂的对象。得福还不知道,丧失自尊比流血更可怕。他决定只有姐姐雪文与他同行时才去上学。她是他的保镖,有她在身边,那些顽童们就不敢捉弄他。得福体质虚弱,主要是因为他以米饭和甜薯为主食,很少吃肉。母亲知道他营养不良,就喂他母乳,快6岁时才断奶。此外,他还经常因为受凉和过敏而生病。家里鸡飞鸭跑狗跳,生活环境也很不卫生。感冒和腹泻对得福和鸡群来说,都是家常便饭。
(下一节)